2)355 新移民_远征欧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于是内阁又一次下发规定,就餐必须定时定量。

  至此,问题终于得到解决。

  看上去是不是感觉这些新移民们异常的刁钻滑流?

  其实不是,他们只是饿怕了。

 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,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,对于社会保障的不信任,造成华人有非常明显的忧患意识,所谓: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。

  这种忧患意识已经深入到骨子里,身在异国他乡则表现得更加明显。

  有统计表明,华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善于储蓄的民族。

  对于华人农民来说,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,总是要在家里储存足够数年食用的粮食那才能感觉到一丝安全,否则感觉上就是朝不保夕。

  对于兰芳大公国的华人也是一样。

  其实很多人家中已经有了不少存粮,要小麦不要面粉,就是因为相对于面粉,小麦更加便于储存。

  虽然家中有粮,但人们还是感觉远远不够,于是存粮食的小口袋换成大口袋,一口袋变成两口袋,再变成三口袋、四口袋……

  华人们就像是过冬的松鼠,拼命在洞穴里储存更多的物资,以应对寒冷的冬天。

  这些粮食的待遇比人高得多,它们被放置在最好的房间内,下不着地以防潮,上不见天以防止被雨淋,哪怕是人睡在院子里,也要保证粮食有完美的存储。

  这是千百年以来老祖宗传下来对抗天灾人祸的经验,任何人都无法扭转,除非有一天,农民家里的粮食无处存放,每年增加的粮食远远超过消耗的粮食,这才能让农民主动减少家中的存粮。

  在以工代赈的同时,为新移民分配土地的工作也在进行中。

  在兰芳大公国成立之前,婆罗洲的土地大多掌握在黄博涵等种植园主的手中,荷兰殖民政府为了更好的控制婆罗洲经济,强制要求发展种植园,实行“强迫种植制度”,迫使农民用最好的土地种植殖民政府指定的农作物,主要是咖啡、甘蔗、茶、烟草、胡椒等,并规定这类作物的种植面积至少占耕地总面积的1/5以上,当然实际上的比例远高于此。

  婆罗洲也因此成为向欧洲国家提供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基地。

  到了1870年以后,荷兰殖民当局开始推行“种植园”政策,此时的种植作物已经变成甘蔗、棕榈树、橡胶树等等,出口产品也变成蔗糖、棕榈油、棕榈仁、天然橡胶等等。

  不能说种植经济作物是错误的做法,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粮食全部依赖进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,于是兰芳大公国在成立之后,在秦致远的授意下,内阁对于种植结构进行战略调整。

  婆罗洲当地气候炎热,不适合种小麦,但非常适合种植水稻,特别是爪哇岛,这里水网密布,地势平坦,用来种植水稻最合适不过。

  于是所有的爪哇岛的居民以户为单位,每一户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k2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