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09章:春风沉醉的晚上_我在北大学考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门课程又是必修课,文学院长刘永济就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。

  “这样一来,吴宓先生就有些不放心了。他还把自己的担忧对金先生说,你教语言文学,我有信心。到哲学系去,我不放心。”

  说完,这姑娘望着苏亦,“你猜金先生怎么说?”

  这怎么能够猜得着。

  苏亦直接摇头。

  不过按照苏亦对老先生的了解,这位先生应该不会拒绝吧?

  张绣予也不吊他的胃口,“金克木回答说,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。因为我觉得,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,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原始文献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,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,何况我刚在印度度过几年,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,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,所以自以为有把握。”

  果然,这才是符合苏亦对老先生一贯作风的认知。

  北大师长平易近人者多,却不是每一个先生都平易近人。

  比如苏亦的导师宿白先生,就是以严厉著称,很多学生都害怕宿先生。

  苏亦也是。

  每一次看到宿先生,都有些怵。

  金克木先生也有些孤傲,老先生其实是一个很睿智的人,对世事洞察能力之强,让人感叹。

  同样,他也没有周一良先生的书生意气。这也让老先生在历次运动中都能够全身而退。

  张绣予毕竟跟随着自己长辈去拜访金克木先生,对老爷子的性格估计也了一定的了解。甚至对金克木先生的一些轶事,肯定是也是了解的。

  不然,怎么可能凭空说出这样如此符合老先生性子的话。

  苏亦点头,“金先生这话,还是很有道理的,据我所知,国内能像金先生这样应用原始文献来印度哲学的学者,确实不多,汤用彤先生是一个,估计陈寅恪先生也可以,不过陈先生并不是研究哲学的。”

  在国内老一辈的学者之中,陈寅恪和汤用彤两位先生,应该是中国开拓梵学研究的先驱者了。

  这两位先生跟吴宓先生,一起并称“哈佛三杰”,早年都有哈佛的留学经历。

  陈寅恪先生先后在哈佛跟柏林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。回国后,他主要将梵文和巴利文用于中国佛教史研究,包括佛经的翻译、佛教的传播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。

  几乎与陈寅恪同时,汤用彤也在哈佛学习梵文和巴利文。回国后,他也主要将梵文和巴利文用于中国佛教史研究,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隋唐佛教史稿。

  尤其是汤用彤率先突破中国梵学研究局限于佛学研究的传统,撰写了一部印度哲学史略。他还遍览汉文佛经,辑录了一部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。这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印度哲学史研究的独特贡献。

  所以,陈寅恪、汤用彤、吴宓这三位先生又一次在金克木先生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k2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